当前位置: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 >网上学堂 >习经典

习经典-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

2018-01-26 10:04:00             比邻为美公众号

  

  【原文】 

  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 

  【白话】 

  孔子说:“用政治来领导人民,用刑法来整饬人民,人民就只求苟免于触刑而不会有羞耻心;用德来教化人民,用礼来约束人民,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进于善。” 

  【释词】 

  道:即“导(導)”。引导,领导。 

  之:国民,人民,百姓。 

  以:用。 

  政:政治,政令。 

  齐:整齐,整饬,所以一之也。用政令导之,有不从者,则用刑罚来齐一之。 

  刑:刑罚。 

  免而无耻:苟免于触犯刑罚,然而内心无所羞愧。这只是惧于政治、刑罚之威不敢为恶,而为恶之心不曾根除,遇机缘易于再生。所以政、刑之治,不是百姓心中感而自化,是外来之威、压使然,非治本之事。 

  以德:用德来教化、感化。德者,在上位者自己之人格与心地,躬行以率之,使人民内心受到感化。 

  齐之以礼:用德来教化,如果百姓有的还未从化,那么就用礼来齐整之,使民内心感化,知有礼则安,失礼则耻。礼之本在于双方之情意相通,由感召,而不以畏惧。 

  格:至,来。在上者以德化下,又能以礼齐之,民耻于不善而内心感化,有以至于善也。 

  【先贤精义】 

  《论语注疏》曰:此章言为政以德之效也。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,则齐整之以刑罚也;君上化民,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,则民皆巧诈苟免,而心无愧耻也。君上化民,必以道德;民或未从化,则制礼以齐整,使民知有礼则安,失礼则耻。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,且能自修而归正也。 

  李炳南曰:道之以政,就是用政治领导人民。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,令民遵行。民众如有不遵者,则齐之以刑。民众为苟免刑罚,乃服从政令,然非心服。刑罚稍弛,民则犯法,而不以为羞耻,是为无耻。《管子·牧民》篇,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。国民无耻,亡国之日,不问可知。以道德导民,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,则以礼整饬之。人民以犯罪为耻,而且诚心来归,拥护政府。 

  朱子曰:政者,为治之具;刑者,辅治之法。德、礼则所以出治之本,而德又礼之本也。此其相为终始,虽不可以偏废,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,德礼之效,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。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,又当深探其本也。 

  朱子曰:道之以德,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。如必自尽其孝,而后可以教民孝;自尽其弟(悌),而后可以教民弟;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;宜兄宜弟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又曰:道之以德,是躬行其实以为之先,然无礼以为之规矩,如何能齐?亦犹道之以政者,不能不以刑继于后也。有德礼则政刑在其中,不可谓政刑为不美之事,但不得专用政刑耳。 

  张栻曰:德礼者,治之本;政刑非不用也。然德立而礼行,所谓政刑者,盖亦在德礼之中矣。故其涵咏熏陶有以养民之心,使知不善之为耻,而至于善道。若其本不立而专事于刑政之末,则民有苟免之意而不知不善之为耻,何以禁其非心乎?后世之论治,及于教者鲜矣。 

  《礼记·缁衣》曰:子曰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齐之以刑,则民有遁心。” 

  《大戴礼记·礼察篇》曰: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,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。刑罚积而民怨倍,礼义积而民和亲。……导之以德教者,德教行而民康乐;驱之以法令者,法令极而民哀戚。哀乐之感,祸福之应也。 

  徐英曰:此类合谊,知论政出于书教也。然书教之旨,本立于礼,故曰“齐之以礼”。一切典章政教,皆礼之所摄,非礼无以立也。自古圣帝贤王所以治国平天下者,未有不齐之以礼者也,故知书教与礼教通也。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者,王者之道也;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”者,霸者之事也。王政极于刑措,而霸者假仁义以行之,此又尊王贱霸之业。盖礼乐之教,又通乎《春秋》矣。 

  蕅益大师曰:五霸虽驾言于德礼,总只政刑;帝王虽亦似用政刑,无非德礼。盖德礼,从格物诚意中来,孟子所谓集义所生;政刑,徒贤智安排出来,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。 

  《松阳讲义》曰:这一章盖为当时专尚政刑者发。操术不同,功效各异。路头一差,而风俗由之而殊,气运由之而变,不可不辨也。虽务德礼者,未尝废政刑。然德礼,本也;政刑,末也。所谓“有《关雎》、《麟趾》之精意,然后可以行《周官》之法度”,是岂可徒恃也哉?夫子所谓政刑,尚是三代时之政刑,然且不可恃,又况春秋而后,如申不害、商鞅、韩非之所谓政刑,使夫子见之,当如何慨叹哉?自汉而后,显弃申商之名,而阴用其术者多。人但见其一时天下慑服,莫敢犯法,以为识治体,而不知其遗祸于后者不可胜言。《孟子》云:“善政不如善教。”斯得孔门家法矣。 

  钱穆曰:孔门政治理想,主德化,主礼治。此章深发其趣。盖人道相处,义属平等,理贵相通。其主要枢机,在己之一心。教育政治,其道一贯,事非异趋。此亦孔门通义,虽古今异时,此道无可违。 

  

责任编辑:宋睿
相关阅读:
网站地图